发布时间:2017-12-08 00:00
2017年11月28日下午两点半,中科院李海青博士于计通楼510为同学们带来“智能身份识别原理及其应用”学术报告。在报告开始之前,同学们安静有序到场就座。两点半,学术报告正式开始。报告大致分为人才团队、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院士工作站、生物特征数据采集五个方面。李海青博士先为同学们介绍了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感知与计算团队的成员。之后,他又讲述了人工智能的起源、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他分别列举了日本本田仿人机器人、美国MIT猎豹机器人、德国KUKA工业机器人等例子,提出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依然任重道远。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李海青博士举出了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如开机、支付、考勤、通关等。随后进入了生物特征识别模块,阐述了生物特征发展史和自动化研究所在这方面的优势。生物特征识别又分为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手形识别和静脉识别,李海青博士重点为我们介绍了虹膜识别技术。最后,李海青博士表明了此次前来的目的:一是为了开展“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院士工作站针对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的工作;二是来为中科院采集一些数据以便以后的科研工作,希望同学们积极响应。“智能身份识别原理及应用”学术报告到此为止圆满结束。这次学术报告不仅拓展了同学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也让同学们对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成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了同学们科研的兴趣,同时也在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积极参与到以后的科研项目中去。
2017年11月28日下午两点半,中科院李海青博士于计通楼510为同学们带来“智能身份识别原理及其应用”学术报告。
在报告开始之前,同学们安静有序到场就座。两点半,学术报告正式开始。报告大致分为人才团队、人工智能、生物特征识别、院士工作站、生物特征数据采集五个方面。李海青博士先为同学们介绍了他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感知与计算团队的成员。之后,他又讲述了人工智能的起源、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他分别列举了日本本田仿人机器人、美国MIT猎豹机器人、德国KUKA工业机器人等例子,提出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依然任重道远。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李海青博士举出了我们身边的人工智能,如开机、支付、考勤、通关等。随后进入了生物特征识别模块,阐述了生物特征发展史和自动化研究所在这方面的优势。生物特征识别又分为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步态识别、手形识别和静脉识别,李海青博士重点为我们介绍了虹膜识别技术。最后,李海青博士表明了此次前来的目的:一是为了开展“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院士工作站针对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的工作;二是来为中科院采集一些数据以便以后的科研工作,希望同学们积极响应。“智能身份识别原理及应用”学术报告到此为止圆满结束。
这次学术报告不仅拓展了同学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也让同学们对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成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激发了同学们科研的兴趣,同时也在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积极参与到以后的科研项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