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2021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电子信息

发布时间:2022-05-05 19:57

电子信息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4

一、学科简介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下设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2个专业领域,主要依托计算机学院、轨道交通学院,以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先进包装等区域优势产业或特色学科为背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

本学位点建有“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智能信息感知及处理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湖南省科技创新平台等省部级人才培养平台近10项。拥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121人才工程、湖南省学科带头人等近20人次。

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近20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50多项;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攻关近百项,科研总经费超5000万元;主持获批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创新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参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二、培养目标

面向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先进包装等湖南省支柱性产业或新兴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钻研、严谨诚信的科学精神;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掌握在电子信息相应专业领域从事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电子信息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具体专业领域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能够独立解决本学科有关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三、相关领域及简介

领域代码

领域名称

领域简介

依托学院

0854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面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开展新型功率器件、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电子电路与系统集成、嵌入式系统、智能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轨道交通学院

085404

计算机技术

面向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开展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计算机通信、区块链、工业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搜索、智能决策、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计算机学院

四、学制与学分

1.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2-4年,最长不超过5年(含休学)。

2.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3.学分要求

总学分

课程总学分

学位课程

选修课

专业实践

学术活动

公共课

专业课

≥34

28

9

14

5

根据要求确定

1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师生双向选择,为每位研究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各1名。校外导师来自电子信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相关行业或部门,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有丰富实践经验并适合承担研究生导师工作。

(2)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参加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确定研究课题、指导科学研究等。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环节的指导,同时可参与课程教学、专题讲座、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培养工作。

(3)导师对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教育、学风教育应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4)本学科专业实行培养过程淘汰制,将按照湖南工业大学相关考核文件,对各培养环节进行严格考核,对不合格者予以重新考核或淘汰。

六、课程设置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时间

开课单位

考核方式

备注

学位课

(9学分)

91002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91002002

自然辨证法概论

1

16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91003004

研究生综合英语

4

64

1

外国语学院

考试

91222003

工程伦理(工程类专业学位)

2

32

2

研究生院

考查

(14学分)

91013001

矩阵论

2

32

1

理学院

考试

公共专业课

91013002

数理统计

2

32

1

理学院

考试

01811002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2

32

1

交通学院

考试

00811002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

2

32

1

计算机学院

考试

计算机技术方向

00811004

高级人工智能及应用

2

32

1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0812011

数据科学与工程

2

32

1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0812024

学科前沿与实践/计算机方向

2

32

1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0811008

通信原理与系统

2

32

2

计算机学院

考试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00812003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

2

32

1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1811006

微电子器件设计与应用

2

32

1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1005

学科前沿与实践/电子通信方向

2

32

1

交通学院

考试

选修课(5学分)

91008001

信息检索和知识产权

1

16

2

研究生院

考查

公共选修/必选

00812014

软件系统与工程

2

32

2

计算机学院

考试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00812007

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

2

32

2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0811001

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

2

32

1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0812022

深度学习技术

2

32

2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0812029

自然语言处理

2

32

2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0812005

软件无线电技术

2

32

2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0812006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2

32

1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0812010

机器学习

2

32

2

计算机学院

考试

01812018

非线性光学

2

32

1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10

视频图像处理技术

2

32

2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06

功率半导体器件设计及应用

2

32

1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19

集成电路设计与工程

2

32

2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05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2

32

1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13

最优控制

2

32

2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1004

线性系统理论(交)

3

48

1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1008

智能控制技术(交)

2

32

2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1009

现代控制系统设计(交)

2

32

2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14

变结构控制技术

2

32

2

交通学院

考查

01812007

数据驱动控制

2

32

2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08

分布式控制与现场总线技术

2

32

2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09

系统建模与仿真

2

32

1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20

现代检测技术

2

32

2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11

FPGA系统设计与开发

2

32

1

交通学院

考试

01812012

电路网络分析与综合

2

32

1

交通学院

考试

必修环节

91000001

工程实践

6



研究生院

考查

必修环节学分根据要求确定

91000002

学术活动

1



研究生院

考查

补修课

00800001

现代通信原理

按本科教学计划执行,考试成绩60分为合格

计算机学院/交通学院

考试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学生补修

00800002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考试

00800003

数字信号处理

考试

00800004

计算机网络

考试

注:同等学力及跨学科报考的硕士生根据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2-3门。

七、实践环节及要求

1.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开展的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

2.学术活动

研究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研讨和学术讲座,主要是针对工程中的难点和前沿问题开展探索,参加学术活动采用6+2模式,具体是参加学术讲座或报告6次以上,其中至少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次。每个学生在工程实践之后、学位论文完成前,就工程实践心得体会、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内容做不少于2次的学术报告或技术报告。由指导教师和专家评审组对其学术活动进行考核并报学院存档,学术活动属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取得1个学分。

八、培养计划

研究生在入学后2周内,通过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研究生培养主要进程、研究课题的大致方向,选课及必读文献等,培养计划制定后,应依照执行。培养计划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完成,经指导老师签字同意后,上报学院和研究生院备案。

九、学位论文

1.文献阅读与综述

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完成指导老师规定的文献阅读与综述工作,应结合专业实践,通过文献查阅,了解行业中的重要问题。要求开题报告前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中英文文献比例适中。文献综述应在开题前完成,字数不少于3000字,并得到开题报告会专家评审通过。

2.选题与开题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生一般应在入学后第3学期完成开题并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申请者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A.申请开题的研究生应该符合湖南工业大学对研究生资质要求,并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

B.论文选题符合湖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方案要求;

C.开题报告字数应不少于3000字,主要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与创新点;预期成果;实施方案与工作进度;主要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3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文献的1/3)。开题报告必须经过导师同意并且签字。

研究生申请开题必须参加开题答辩,由答辩专家听取学生公开报告后,给出审阅成绩,并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者,方可进入后续培养程序。未通过的则延期3个月再给予1次开题机会,仍然没有通过者,给予延期开题的处理。

3.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1)论文撰写要求

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或设计)应在校内导师、或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第5学期初写出论文初稿。为确保质量,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能体现攻读研究生运用电子信息相关技术和方法解决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工作必须按照国家学位委员会相关规定和《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执行。

(2)论文形式与内容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必须按照国家学位委员会相关规定、《湖南工业大学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和《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执行。学位论文的内容须体现论文作者综合运用工程理论、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须联系工程实际、重点突出,应能反映工作成果的实用性与新颖性;须突出社会性、经济型和使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软科学论文,如调查研究报告。

对不同形式的论文要求如下:

A.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

B.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C.系统应用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4.论文评阅与答辩

(1)论文评阅

A.研究生在论文评阅前,必须参加学位论文预答辩。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预答辩。根据学院分学位委员会的最终评议,给予是否通过预答辩的决议。预答辩通过后,方能进入学位论文评阅阶段。

B.论文评阅的内容包括: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论文评价指标参照《湖南工业大学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执行。

C.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评阅和答辩。

D.论文除经校内导师写出评价意见外,还需由3-5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双盲评阅。论文评阅人中,原则上以校外专家为主,校内至多一名。评阅成绩必须都在合格以上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答辩

申请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者,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A.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

B.论文开题、工程实践、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论文评审通过,且完成相应的科研成果;

C.达到湖南工业大学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其他要求。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所在学院聘请5-7名具有副教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校外专家,导师不得作为专家参与所带研究生的答辩投票工作。

答辩委员会应对答辩人进行严格的考查,并对学位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做出评价,给出成绩,写出评语,提交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确定是否授予学位。学位论文答辩不通过者,按《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有关规定处理。

5.发表论文及其他

研究生答辩前,须获得如下科研成果之一,且因子累计不少于2:

(1)获得省部级或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排名第一),计1因子。

(2)作为第一申请人(或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且第一作者为其校内导师)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实用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得到授权,每一项计1因子;申请的每项国家发明专利得到受理且进入实审计1因子,授权计2因子。

(3)负责的项目得到市(厅)或以上政府部门批准立项(校、省级研究生创新实验项目除外),每一项计2因子。

(4)承担生产实践单位技术创新或设计开发,且签订了校企合作技术开发或科技服务合同(或者导师出具证明其为主要完成人),在完成合同任务后(须生产实践单位完成合同验收或者提供成果、设计等使用说明),到账经费按万元取整,每万元计1因子。

(5)以第一作者(或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且第一作者为其校内导师),在国内外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或录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每一项计2因子。

(6)完成一个工程系统的开发,具有相应的软件著作权或专利授权,能够完整演示系统,并通过学院组织的专家答辩,计2因子。

申请提前答辩者必须以第一作者在SCI/E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在CSCD核心集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提前毕业的暂行规定》。

上述学术成果内容应与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内容一致。其中,专利和论文需以湖南工业大学(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为第一署名单位,导师排名第一、研究生排名第二或研究生排名第一。

十、中期考查环节

1中期考核

(1)中期考核一般在研究生入学第4学期完成。

(2)所有研究生必须通过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开题答辩、工程实践、论文后续工作开展等方面。

(3)中期考核必须经过指导老师审核同意。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工作阶段。中期考核未通过者,给予3个月的整改期限。整改未通过者,视情况进行分流淘汰。

2.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1)学位论文中期考核一般在研究生入学第5学期完成。

(2)所有研究生必须通过学位论文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位论文完成程度、科研论文发表情况等。通过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督促研究生对论文进行改进。

(3)学位论文中期考核必须经过指导老师审核同意,并经专家评审组评议为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论文工作阶段。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未通过者,给予3个月的整改期限。整改未通过者,视情况进行分流淘汰。

十一、学位授予

严格执行《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研究生按培养方案要求通过课程考试并取得规定学分、完成工程实践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相关工作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复审,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校长办公会审定后,授予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

十二、必读的著作、学术期刊

1.主要学术专著

[1]李杰(JayLee)著,邱伯华等译.工业大数据.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2]王雪.人工智能与信息感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胡寿松等.最优控制理论与系统。科学出版社,2005.

[4]蔡自兴王勇.智能系统原理、算法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5]唐贤远,邓兴成.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6]萨斯,施密特,李杨译.FPGA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与实践(移动与嵌入式开发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7]莫利斯著,任光亮译.无线通信(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8]Mitchell.T.M.曾华军等译.机器学习.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9]斯图尔特.概率论、马尔科夫链、排队和模拟.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10]拉马斯瓦米,西瓦拉詹.光网络(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11]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2]孟宪宇.多感知系统与智能仿真.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13]汤一平.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智能全景视频感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14]张德丰.大数据走向云计算.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4.

[15]马建.物联网技术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6]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集成电路产业专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17]李颖晖等.非线性观测器的设计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18]赵志良.自抗扰控制设计与理论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19]特伦斯·布莱文思等.先进控制基础:工具、技术和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20]明悦.多源视觉信息感知与识别.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20.

主要外文专业学术期刊

[1]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er.IEEE.

[2]IEEE Transaction on Software Engineering.IEEE.

[3]IEEE Transaction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4]IEEE Transaction on Neural Networks.IEEE.

[5]IEEE Transaction on Information Theory.IEEE.

[6]IEEE Transaction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EEE.

[7]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IFAC.

[8]Information Sciences.

[9]ACM Transaction on Computer Systems.ACM.

[10]ACM Transaction on Database Systems.ACM.

[11]Artificial Intelligence.Elsevier Science.

[12]Computing Surveys.ACM.

[13]Journal of 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CST).中科院计算所.

主要中文专业学术期刊

[1]计算机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

[2]自动化学报.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3]软件学报.中科院软件所.

[4]电子学报.中国电子学会.

[5]通信学报.中国通信学会.

[6]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7]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8]控制理论与应用.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9]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中国计算机学会

[1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计算机学会、中科院计算所

[11]控制与决策.东北大学.

[12]信息与控制.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3]仪器仪表学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14]系统仿真学报.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15]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16]电子技术应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7]电子与信息学报.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

[18]电子元件与材料.中国电子学会

[19]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中国自动化学会等.

[20]计算机科学与探索.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十三、参与专家

秦斌、何静、满君丰、刘建华、黄刚、易吉良、彭成、文鸿

联系我们

综合办:0731-22183345

教务办:0731-22183321

学工办:0731-22183357

E-mail:computer@hut.edu.cn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computer.hut.edu.cn) @2022 Copyright by HUT and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 联系电话:0731-22183345 E-mail:computer@hut.edu.cn

通讯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88号湖南工业大学崇慧楼 邮政编码:412007